下载APP

原来爱情是这样发生的
2017-01-04   167620次阅读   9个赞

文/壹点灵温州心理咨询 邹其西

很多人都谈过恋爱,但你知道你为什么会喜欢他(她)吗?当然,很多人可能会说爱就爱了,没有什么理由,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每一种爱都不会无缘无故的发生,既然发生了那么就必定有她的理由。

人其实都是雌雄同体的动物,所谓雌雄同体也就是说人有男性的一面,也有女性的一面,只是在发展过程中其中一面得到强化发展,而另一面被压抑了,被压抑的部分临时就不会显现出来,所以,男人和女人都表现出符合他们性别的那一面。

荣格在集体潜意识当中提到了两个重要原型,一个是阿妮玛,一个是阿妮姆斯。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分别代表男人和女人身上的双性特征。作为原型的阿尼玛是男性心目中一个集体女性的形象,一般在男人身上不会呈现出来,但也不会消失,对于男人来说阿妮玛起到一种平衡的作用,所以男人也可以有温柔的一面。也就是因为男人身上的女性特质,才使得男人在与女人接触时候会产生一些自然的生理或情绪反应。同样,阿尼姆斯则指女人身上的男性气质,是女性心目中一个集体男性的形象,这个形象在女人身上一般也不会被呈现出来,也不会消失,对于女性来说也是起着一种平衡的作用,所以女人也可以有刚强的一面。也就是因为女人身上的男性特质,才使得女人与男人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些自然的生理或情绪反应。如果一个人能够整合好这两面的特质,那他就会变得更加的平和,更容易理解和包容他人。很多心理专家经过自我整合以后,他们的内心已经达到了这种状态,所以我们常常也会发觉一些男性心理专家给人的感觉就像母亲那样包容,又像父亲那样有力量。

作为原型,每个人心中的女性形象或是男性形象应该都是一样的,但是现实来看并非如此,似乎每个人心中的理想男人和女人都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每个人的父母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知道孩子最早接触的男人和女人就是父母,所以在与父母的互动中,父母就成为了阿妮姆斯和阿妮玛的化身。孩子把父亲的言行举止内化形成父亲面具,把母亲的言行举止内化形成母亲面具。他们把眼前的这个人同父母面具进行比较,如果这个人符合自己的父母面具,那么孩子就可以确定这是父母,如果不符合,那么他们就认为这不是父母亲。所以这两个面具最早是用来识别父母亲用的,孩子在六个月的时候,就能够识别出自己的母亲,说明此时孩子的母亲面具已经非常强大了。

父母面具不仅可以用来识别父母亲,而且这两个面具也将成为他们内在的恋人模型。当他们长大以后,他们会依面具的模样来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所以,很多人找对像在潜意识中其实就是寻找自己心中的父母。当然也有人说为什么我找的另一半和自己的父母不一样呢?其实这里涉及到一个反向认同的问题,很多的反向认同都是因为父母之间本身关系出现了问题,孩子认同一方而排斥另一方。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父母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正确的引导孩子对同性父母的认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一般在3岁的时候就对自己的性别有了认知,这个时候男孩开始模仿父亲,女孩模仿母亲,这就是一种对同性父母的认同作用。在6到12岁时候他们进入了潜伏期,他们喜欢和同性之间玩,以强化认同自己的性别。当他们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开始主动发展自己的男人面具,让自己变得更加男人,而女孩会主动发展自己的女人面具,让自己变得更加女人。在这阶段我们会发现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外在,注重自己的仪表,也慢慢的对异性有些羞涩。这里所说的男人面具和女人面具其实又是父亲面具和母亲面具的化身,所以很多男孩越来越像父亲,有些女孩越来越像母亲。当男孩发展男人面具时候,他们会把女人面具压抑,不让其显现出来,他的言行举止看起来都非常符合男人的形象。同样,女孩在发展女人面具时会把男人面具压抑,不让其显现,她的言行举止就很符合女人的标准。压抑的那个面具往往被投射给异性,也会成为所喜爱的异性的标准。

正常的异性恋是怎么发生的呢?前面说了,男孩发展男人面具把女人面具压抑了,压抑的面具就会投射给异性,当这个男孩遇到了一个女孩,恰好这个女孩的形象符合他所投射的女人面具时,他就会对她产生动心,产生好感,希望与她交往。同样女孩发展女人面具的时候压抑了男人面具,当她遇到一个男人的时候,这个男人也刚好符合她内心的男人面具,那么她就会对他动心。所谓的一见钟情其实就是这样发生的,想想看一对男女第一次相遇,只是互相看了对方一眼,就被对方深深的吸引,这种吸引显然是对方身上某些特质是自己喜欢的,既然喜欢肯定就会有个比较,否则不可能产生这样判断。当然,这种比较并不是我们有意识的,而是在潜意识中自动完成的。所以一见钟情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早有预谋的,一见钟情其实就是钟情于自己的另一面。

异性恋如此,那同性恋又是如何发生的呢?这里先说明一点,同性恋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性取向之一。既然不是病当然也就不需要治疗,但是他们由于受到家庭、社会的压力可能会存在一些心理上问题,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进行调整的。随着社会对同性恋的包容,近几年来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同性恋开始公开自己的身份,他们也开始能够坦然的面对自己了。

同性恋又称同性爱,是指一个人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具有这种性取向的个体被称之为同性恋者。性取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研究发现同性取向和异性取向其实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社会上也有很多关于性取向的理论,目前大多数科学家、心理学家和医学专家普遍认为性取向是先天决定的,无法通过后天改变,它不是一种选择。所以,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从生物遗传学来说,同性恋通常是由父亲遗传给女儿,母亲遗传给儿子,并且男同性恋者和女同性恋者都有家族化的倾向。异性恋者的性取向通常是由父亲遗传儿子,母亲遗传女儿,然而有时会发生父亲的性取向遗传给女儿,母亲的性取向遗传给儿子的现象,这就会导致子女是同性恋者。还有研究发现,男同性恋者和女同性恋者出现在同一家庭的可能性比较大。也就说,如果兄妹姐弟中有一个孩子是同性恋者,那么其他孩子也有较大几率是同性恋者。

那么,一个人的性取向和什么有关呢?我们说和性愉悦有关,如果对同性有性愉悦,那么可能就有同性恋倾向,如果只对异性有性愉悦,那么就是异性恋。当然性愉悦并不等同于性行为。一个异性恋者可能会发生同性性行为,而一个同性恋者也可能会发生异性性行为,当然,这一切可能都是受到了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同性恋者常常可能会因为外界的各种压力会而和异性结婚。但这并不代表他(她)们的性取向发生了转变,或是对不符合自己性取向的对象产生了爱情。所以我们不能够仅仅用性取向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同性恋者。

同性恋的发生机制其实和异性恋也是一样的。只是在青春期,他们并没有像正常的男孩和女孩那些发展与自己性别相符的面具。在青春期男孩发展了女人面具,而压抑了男人面具,这和前面说的母亲把性取向遗传给儿子有些类似。当男孩发展了女人面具以后,他会把压抑的男人面具投射出去,当他遇到了一个男人时,这个男人符合他内心中的男人面具,那么他就会对他有感应,就会产生吸引。同样,女孩在青春期发展了男人面具,而压抑了女人面具,这其实也和前面说的父亲把性取向遗传给了女儿类似。压抑的女人面具被她投射给其他女孩,当一个女孩符合她的女人面具时,她也会对她产生吸引,同性之间的爱情就这样发生了。

我们说一个人的性别分为“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两种。生理性别是指男性和女性在生理解剖学上的差别,而心理性别也可以称为“性别角色”,它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且与自己生理性别相适应的行为规范,也就是我们说的男人要有男人的样子,女人要有女人的标准。通俗点说就是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与自己生理性别一致的气质、性格、思想感情和行为模式等。

一个人把自己看成是男人还是女人,这取决于对自己性度的评价,也就是对自己男人面具和女人面具的评价。这种对自己男人面具或女人面具做出的评价或持有的看法叫做“性别同一性”,性别同一性规定着异性间的关系和对于性的态度。男孩的表现会像男人面具要求的那样,而女孩会表现向女人面具要求的那样。然而现在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反差现象,女生穿破洞牛仔裤,说话粗声大气,平时更多的只和男生玩;而一些男生说话细声细语,一见生人就脸红。更有甚者长期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并自以为正常,这无疑都是性别角色认同出现了偏差,长此以往,无形中形成了与自身生理性别不相符的行为模式。

孩子在3左右的时候就已获得性别认同的能力,到了4岁左右儿童逐步获得性别稳定性的能力,5岁左右是性别一致性发展的快速期,大多数的孩子在6岁时已获得性别恒常性,也就是说对自己的性别认识已经稳定了。那为什么有些孩子到了青春期还没有具备性别同一性呢?其实原因还是有很多的,从现实上来说,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成长中缺少同龄的性别参照和性别对比,这会让他们对性别的认同产生影响;还有些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无视子女的生理性别,他们按自己的心愿来抚养孩子,比如常常把女孩当男孩来对待,而把男孩当女孩来对待,这样也会让孩子对自己的性别产生怀疑;还有现在就是留守儿童现象比较多,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与孩子的沟通和相处时间比较少,孩子就缺少对同性父母榜样的模仿机会。所以对孩子正确的性别角色认同的引导与教育还是非常必要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理想的爱人原型,而这个原型往往来自于父母亲,所以,真正的爱情的发生还是有规可循的。

☆我是邹其西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温州

☆我擅长以下领域

人际关系、婚姻家庭、儿童心理、情绪问题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9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