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女孩儿重复母亲的命运,为的是什么?
2019-08-15   2441次阅读   2个赞

笔者:宋杨

 

     人们大多时候不由自主的不断循环的在不同时间重复同一个故事,一个创伤性且无法改变的痛苦事件,在当下通过一段吃痛的关系再现出来,或是一段新的故事再度编排上演出来。看到它的轨迹,也许能识破诡计。看不清,便像做梦卡断在梦境中,不断不断的在现实生活中重复上演那个梦境片段。

 

 

     不能拒绝父亲的母亲,不能拒绝女孩的女孩:

      15岁的小一是一个非常自卑且胆小的异性恋女孩儿(还未谈过恋爱),她在班级中几乎很少说话。小Q是一个活泼俏皮且有些许男性化的姑娘。小Q对小一淳朴的性格很感兴趣,并对小一产生了保护欲。慢慢的,小一和小Q成为了好朋友。随着了解的加深,小Q对小一表白了。小一的世界中,从来没有女生和女生谈恋爱的认知。小一很在意小Q这个朋友,但是面对小Q的表白,她手足无措,她能够想到最佳的应对方式,便是:装傻。直到小Q第四次表白,小一面对这炽烈的消息陷入了沉思。介于她认为小Q是她最好的朋友,她要怎么办呢?这一想,半个小时过去了。这时小Q发来了消息,我猜你现在很高兴吧,你不回复我就当你是默认咯,我现在很高兴。小一心想:啊,小Q很高兴呢,那就这样吧,做情侣和做朋友其实都差不多吧。三年后,关系以小Q爱上第三人告终。此后小一都在与女性谈恋爱。

 

 

      小一的母亲认识其父亲是在他们经常乘坐的公交车上,久而久之,其父对小一的母亲调侃并表白。小一的母亲最初认为其父只是登徒浪子,并未上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小一的母亲和父亲总是在同一班车上遇到,而小一的父亲也总是会对其母示好。慢慢的其母的母亲及旁人会劝着其母接受其父,而后小一的母亲和父亲谈起了恋爱。其父母并未结婚,便怀了小一。在其父母认识三年左右,也就是小一的母亲怀着小一7个月大时,其父与第三人有了关系,小一的父母在此后关系告终。其母在生下小一月余,便离开再未出现。

 

     无意识的强迫性重复:

     在小一的故事中可见的是她与其母相似性在于:一、无法直接说出拒绝;二、对方的都是主动且有持续动力的表白;三、都在三年的时间节点上发生另一半爱上第三人而关系告终。

差异性在于:一、小一遇到了女孩儿,其母遇到其父这男孩儿;二、小一与女孩儿间无法生育,其母与其父生下小一。


 

     在小一与其母间,她把她无意识中根植的对男人的不信任依旧铭记了,这类亲密关系中的“不能”写入在小一的无意识中。拒绝男人,这是一个关键信息,像作为一个密盒(隐约间有感觉,但是却未明晰的)传承下来,并影响了小一对伴侣的选择。一个真正的异性恋姑娘,并不会因为妥协与一个姑娘在一起后,从此踏上与同性相恋的路途。小一选择与女人恋爱,从无意识的层面来看,并非偶然。由于骨子里的刺痛,那些浓烈的痛楚规避开了与异性连接的通道。“拒绝男人”在此成为了核心的传承,从小一的母亲处,传给小一。

 

      小一对此的接受在于处理自身出生历史带来的痛苦——被抛弃。“其母生下小一后便离开再未出现”,小一对自身“被抛弃”的强烈铭记以及对母亲的浓烈情感,支撑了她从生命中擦除“男人”的行动。故而小一“都在与女性谈恋爱”从本质上可避免的是:避免跟一个男人有一个孩子,避免制造一个孩子。其动因在于,我们都知道当一个妈妈生育一个孩子,是会不由自主在无意识层面不自主的带出自身在婴孩时期的一些感觉。婴孩那时凭着身体感觉和心理感觉进行记忆,并未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在那。这类凭着身体感觉和心理感觉记忆下来的深刻,只能通过心理感觉、身体感觉、行为冲动重新呈现。这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妈妈在生育孩子孕前及孕后,陷进“抑郁”态的合理。 “抑郁态”整体体验更多是一个随机的、即刻的、情绪点状爆发,但背后有整个情绪集群在那。换句话说,一些更早年的创伤在那由于要面对自身的孩子,从位置上置换到“自己母亲”的位置上再度去体会自身与其母之间的深刻连接感的不适应、创伤激活、关系再现等。
 

      故小一在本质上与女孩儿恋爱,根本上是在避免去触碰面对一个自己生下婴孩,以此避免不由自主带出自身“作为一个婴孩”体会到“亲生孩子亦可抛弃”的绝望感。可想而知,一个婴孩在出生月余,母亲便离开的内在状态。婴孩不能说话,却有感觉。越是婴孩时期体会过的强烈刺激,在成年后越是容易在无意识中创造情境重复体会且不自知。因为最初,那些强烈刺激便是不可说,只能通过行动、身体感知、情绪感知去传达。

 

      关键信息“拒绝男人”已经在小一的生命中履行了,那些无意识中相对没那么的信息“被主动的另一人捕获”就没法儿规避。无意识也是个“投资者”,它把最为重要的核心规避,其余的就随意。小一的“不能直接拒绝”说明,小一与其母在性格上依旧属于同一属性。被动、被外界影响、放弃自己的立场,这都说明的是小一与其母都没有自己。没有自己,自然会被其它所占据。故她们的相似之处在于,其母被她的母亲“劝告”让他们在一起,小一被其母影响选择同性谈恋爱。她们之间呈现出相似的融合关系,其母与她母亲的融合以及小一与其母融合。在相似的融合中,相似“被动接受”的经历重复便也不是什么太过意外的事。

 

在此后其母与小一在同一类关系中结束关系的时间节点“三年”上的巧合,便也很容易理解了。两个相似的人物特性,两个血脉相连的人,借由实在性的创伤(被抛弃的现实创伤)关联起来。借由重复再现的,不单单只是创伤,还有在不断寻找出路的无意识动机也一并参与其中。故而那些“差异点”的作用在此凸显出来,制造一个看似相同却不一致的情境,一点一点去修复曾经的创痛。

 

      在小一的故事中,关键核心的创伤被她生命中沉重的痛感激发的求生本能修改。“找一个女人”去在一起是她无意识中制造出来的自我保护屏障,以避免触碰那“亲生孩子亦可抛弃”的致命疮疤。她的故事,在她出生之始就已经写入了关键词。用“命运轮盘”的话来说,便是注定。过程中她自身去修改的部分,便是不同于复刻其父母故事的新转机。她没有制造出另一个自己,她的创痛促使她成为她,她的创痛也避免了她成为她的母亲。这恰也说明:强迫性重复带来的,有循环其中无法自拔的深陷,也有加入新印记成为自己的契机。至于结果如何,还看自己把握其深意。

 

 

 


 

-=宋杨=-

目光如实心理咨询创始人

动力性团体带领者

二级心理咨询师

主修方向:弗洛伊德、拉康精神分析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2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