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吗?
2020-12-17 3303次阅读
焦虑的本质上不是能力不足,而是主观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为什么会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呢?其实,是因为因为他们习惯了自我贬低。
一、能力超群的人也会焦虑
“狼性教育”会推崇这样的观点:人会感到焦虑都是因为能力不足,只要不停地投入努力、提升自己,焦虑状况就会消失。然而,接受了这个观点,我们就得陷入巨大的“提升能力”的漩涡——一旦停止,就会感到焦虑。
但是,能力这件事没有“天花板”。
如今的量化指标下,一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很多指标展示出来的——工作数量、绩点、KPI……然而在任何地方都不难看到,绩点排名前几的人们,却因为焦虑走进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名人当中因焦虑而结束自己生命的人则更多。
因而,人们之所以会感到焦虑,也许不是因为客观能力的不足,而是他们感知到的自己能力不足。
处在一个竞争主义的社会当中,我们不能避免地要把他人作为评价自己的一种标尺:这是社会比较理论的逻辑前提(Festinger, 1954)。通过这样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比较,人可以获得对自己社会地位、能力等方面的评估,同时也面对着社会族群中相对位置靠后的恐惧感。
然而,通过比较得到的“相对位置”判断并不一定是准确的——问题在于,和谁比?比什么?
研究者早已发现,社会比较的对象受到很多因素(如人格特质、环境、家庭教育)的影响——有些人热衷于和更优秀的人进行比较,另一些人喜欢将自己与更弱的个体放在一起评分。(Hakmiller, 1966; Wheeler, 1966)
标尺不同则结果各不相同,研究发现向上比较会让人感到焦虑和自尊受辱,向下比较则可以缓解人的焦虑并保护自尊(Michinov, 2001)。
因而,似乎上文所说的“焦虑并不是因为客观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感知到的自己的能力不足”也就可以解释了。
二、为什么你总在贬斥自己?
看到上文,很多人会说——我感知到自己能力不足,也不是一件坏事啊?俗话说“知耻而后勇”,只有感觉到有所不足,才能有所进步。
确实,“自我贬低”这件事,让很多人感到暂时的愉悦。
Horney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当中具体分析过“假我”压迫“真我”的过程。他发现,对一些人而言,自我贬低意味着追求完美。
人们理想中的自我需要在每件事上都做到最好,而现实中一点小失误,都会打破这个美梦。因而,人们批判现实生活当中的自己,实际上就是在为“想象”神坛上那个完美无缺的自己做铺垫。
同时,我们会觉得“坦承自己不够好”也是一种“美德”,这不仅能让我们短暂性逃避责任、获得轻松感,也可以用来吹嘘自己“有自知之明”。
然而,太强烈的自我贬低感,会让人因陷入焦虑而产生种种问题,甚至失去行动能力。
心理学中,有一种被称作“Fight-or-flight response”(战斗或逃跑反应),是指在人们面对压力或感到威胁时,神经和腺体开始运作,就会释放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帮助个体做好防御或者逃跑准备的过程。
这种阶段本来是进化过程当中为了保护个体而产生的,然而那些过度焦虑的人,随时都在准备着战斗或逃跑。
结果是,身体会产生极端疲劳、胃部溃疡、失眠、心跳过速、手脚发抖等等不适症状,在体力和精力不支的时候,想要继续工作就成为了奢望。
因此,自我贬低导致焦虑、焦虑导致无法工作、无法工作再导致自我贬低……这样的怪圈实在让人很难脱身。
三、脱离怪圈,可以做些什么?
1、察觉自我贬低情况的存在
想要摆脱不断的自我贬低导致的焦虑感,首先要尝试着发现它的存在。
上文曾说过,自我贬低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人感觉良好,因而很难被我们发现。
想要停止自我贬低带来的焦虑感,可以尝试观察自己和别人的相处方式: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对自己的“高要求”和贬低,外化成别人对“我”的要求:总是觉得别人正在强制自己变得优秀,或者总能“提前预料”到别人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并且急切地让自己满足这些期望。
2、不执着于评价,尝试接纳自己
接纳自己,是一件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非常困难的事情。
事实上,想要完全不受内外界评价影响也是不可能的,但我们需要学会不去执着,专注于事情本身而不是它的结果,这是停止当下的“自我贬低”的最优解。
要知道大脑是可以被欺骗的:如果一直觉得自己“不够好”、“做不到”,经历一两次目标明确的“成功”之后,或许就能扭转脑海当中对自己的评价了,这也是很多成功者所建议的“订立一个小目标”的原因。
3、找到一个确切的目标,而不是“我希望我可以永远做第一名”
对成功的追求是一件很容易上瘾的事情,不妙的是当它变成了一种“强迫”的行为——很多人非常努力地投入当下的工作中,热衷于在不同的社交平台“打卡”完成任务,考取了一个又一个资格证书;然而,却在偶然的失败或者挫折悄然来临时被“再也没有办法成功了”的想法裹挟,感觉自己一败涂地。
这样的人,可能就是作家Matias Dalsgaard曾经在书中描述过的“焦虑的佼佼者”:他们缺少信念的支撑,但仍然想把自己从当下的问题当中解救出来,只想用更多的成功来弥补心中的不安。注定他们不能达成目的——你没有办法用新建的楼层来弥补流沙一样的地基。
生而为人,也许无需变成“人间必胜客”。
尝试找到自己的目标和爱好,如同搭好地基之后再慢慢搭建房屋,拥有了稳定的基础,或许就不会再为了一阵微风而担忧。
上一篇: 周末抑郁症(星期天抑郁症)要怎...
下一篇: 如何预防妄想症,和妄想症患者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