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我摆烂怎么了?我躺平又怎么了?不得不看的废材自救手册!
2023-01-04   1758次阅读   0个赞

今天看到一段文字是这样的:

 

“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不少人陷入了浮躁、焦虑的漩涡,学会拥有“松弛感”,与自己和解,会活得更加轻松快乐。

 

那么,何为松弛感呢?松弛感不是躺平、摆烂,它是一种情绪稳定的状态

 

是一种专注自我,屏蔽外界声音,把自己从紧绷中抽离出来,对人、对事、对生活的淡然态度。”这段文字让我深有感触,我是八零后,我们的童年生活没有手机、没有网络,那时有电话亭、后来有了哔哔机。再看现在的社会,发展得飞速,脚步飞快,连开心都是“飞起”。变化可谓天翻地覆,以前没听过的心理问题日益显现。焦虑、抑郁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词了。

 

为了应对各种心理问题,激发出了人们“躺平、摆烂”的应对策略。再到今天的松弛感,生活还是那个生活,工作也还是那份工作,只是心态不一样了。可是,怎么能做到这种“松弛感”呢?只看文案好像也只能松弛几秒钟啊!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让人向往的松弛感是如何做到的。松弛感是专注自我的,是屏蔽外界声音的。然而我们繁杂的生活和工作、发达的互联网信息,让我们最难做到的就是专注和屏蔽。但是有一种人就是可以做得到,这种人就是自体感凝聚的人。

 

那么什么是自体感呢?

 

01自体的由来

 

【自体】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自我心理学家哈特曼提出来的,他认为自体是与生俱来的。科胡特继承自体这一概念,他强调自体是一种体验性的、现象学的概念。科胡特在延伸研究了精神分析自恋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精神分析新学派——自体心理学。自体心理学是讨论生命早期,父母对待子女的养育方式是如何培养出子女清晰且充满生命力的自体感的。

 

有人评价科胡特是一个让人感动的、真正的人类。

 

科胡特认为父母和婴儿的亲子关系构成了婴儿的自我概念,婴儿参照父母给定的方向,形成了自我观。被良好照顾的婴儿可以形成稳定、真实的自我,长大后能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可以独立又懂得依靠他人的力量。自体是一个人必要的特质,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并且使个体具有独特性。对健康的心理机能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自体是对我们是谁、如何探索我们自己、我们的喜恶和能力以及局限性的认识。良好的自体感是能够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且在任何情况下(包括在逆境和指责)都能对自己有信心的能力.

 

不同的人自体感也会各不相同,假如以往的成长历程中,我们体验到的是被关心、被爱、被理解,那么我们更愿意积极主动的与这个世界互动;然而如果体验到的都是不被理解、不被关心、甚至是被抛弃、被敌视,那么我们在很大程度上难以信任这个世界,会觉得自己很差劲,不值得被好好的对待。

 

02自体感的瓦解

 

我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

 

涓涓出生在乡村,是一个八零后,从小她很喜欢她的家乡,那里冬天白雪皑皑,夏天绿草遍野,亲人们住得不远,邻里间也都非常热情,生活在这样一个人情味浓厚的环境里,对于涓涓来说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小时候的涓涓也去过城里,姨奶家就住在城市,她和爸爸妈妈去姨奶家里做过客,她并没有觉得城里有多好,也不觉得乡下有多破。在涓涓的心里,还是乡村好,因为那里有她的好朋友,有老师和同学,她从不感到孤单。

 

可是就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了整个城市和农村,乡村的人们纷纷到城市里做起了生意。涓涓的父母也跟着进城做买卖,就这样涓涓来到了城市生活。

 

偌大的城市,到处都是钢筋水泥的房子,街上车水马龙,来来往往的都是人,可没有一个人是涓涓认识的。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都很友善,但涓涓总觉得自己的打扮土里土气,而且同学们聊天的内容她也插不上话,所以总有一种自卑感。

 

涓涓开始想念农村的一切,但她又不想和父母分开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所以要强的涓涓努力地学习,她希望可以通过好成绩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通过她的努力,涓涓在班级里有了越来越多的朋友,还当上了学习委员。老师还经常表扬涓涓,让大家向她学习,不仅努力学习,还热爱劳动,夸她是懂事的好孩子。涓涓终于觉得自己是个城里人了。

 

然而生活上的差距和见识上的匮乏,还是让涓涓感到无力,因为那是努力也赶不上的。有一次学校组织同学们到嬉水乐园,涓涓高兴的回家跟妈妈说自己也要去。妈妈答应了,还给了她活动的费用五十元。五十块钱在九十年代,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第二天早晨,约好的伙伴问涓涓有没有游泳衣,涓涓羞红了脸,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想到去嬉水乐园要准备泳衣,刚刚还满心期待,现在一下子被泼了一身凉水。伙伴和涓涓尴尬的互相看着,就这样,涓涓放弃了那次活动。

 

这件事在涓涓心理留下了烙印,她深感自卑,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能忍融入城里人的生活。她眼泪巴巴的看着妈妈问:妈妈,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啊?

 

涓涓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角色到底是什么,她生活中在老家时,不觉得自卑,来到了城市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是个城里人了。然而现实的打击让她灰心,脸上再没有小时候的笑容。

 

网上也有很多网友有类似的情况,一个在深圳打工的男孩说:“我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找了好几份工作,每份工作不超过三个月,两年换了七八个工作。我爸总骂我,说我没出息,我觉得他可能是对的。”

 

03如何找回良好的自体感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成年的我们找回丢失的自体感呢?科胡特认为,善于共情的养育者能够准确感受到儿童的想法和感受,他会向儿童表现出她可以理解儿童,并且以充满感情的、促进发展的适当方式来回应儿童,这被称为镜像化

 

没有被镜映的孩子,长大之后非常害怕没有回应,比如当你发出一条消息之后,很希望对方可以及时回复自己。但可能对方当时在忙,或者没有看到,又可能想结果出来再回复。然而你会很焦虑的等着对方的回信,当迟迟没有得到回复时,会感到失望、愤怒或者是自责等复杂的情绪。所以你会发现有些人从来不用发消息的方式沟通,他们往往直接打电话。

 

没有被足够镜映的孩子自体感是不好的,他们往往不认可自己,不能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也不能客观看待自己身上的缺点。他们不确定自己是谁,是好的还是坏的,在完全没有回应的家庭中,孩子甚至感受不到自己是活着的。孩子没有被镜映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创伤。

我们无法回到童年,但我们可以疗愈童年的创伤。

 

如何疗愈呢?

 

第一步,我们需要看到童年发生的事实

 

也许你为了保护自己,已经将很多发生在自己身上难过的事情都在潜意识里做了防御,所以你感受不到当时的痛苦,甚至会给自己编造一个假的童年。这样的人往往在回忆童年时都会说:其实我过的挺好的。然而那不是事实,疗愈的第一步是:还原真实的过往经历。

 

你得承认,有时候我们没有被很好的对待,父母可能疏于对我们做出回应,他们可能在忙着别的更重要和紧急的事情。还有一种可能是,我们并不是他们期待中的孩子,也许我们来得太早,父母还不想在怀我们的时候这么早背负上沉重的负担,然而他们依然没舍得把我们打掉。

 

我们不仅活下来,而且我们长大了,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还很优秀。为了避免痛苦而选择逃避是愚蠢的,而且那会让我们付出巨大的、不可想象的可怕代价。所以选择面对是明智的,也是必须的。如果你感到实在痛苦,那么找一个心理咨询师,帮助你处理这个难题,也许会好很多。

 

第二步,体验过往经历带给你的感受

 

这同样不容易,因为你之所以会走到今天,就是因为逃避这种痛苦的感受。然而当你面对现实之后,再去体验尘封的感受或许会好一些。

 

这个过程有点像手术的开刀,你的神经末梢大量的神经元会向大脑传递一种信息,那就是:痛。所以没有医生会不给患者打麻药,当然麻药过敏除外。第一步有点像打麻药的过程。而第二步就是去除病灶。心理问题的病灶就是情结,它就像长了个巨大的肉瘤,压迫神经,让我们无法正常的生活,当我们总感到莫名的伤心难过,就是情结在作怪。心理上去除病灶的方式,就是看到过往经历带给的伤痛。

 

把童年的创伤从潜意识里找出来并体验它是很难的,你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学培训或者长时间的心理咨询体验,可能无法独自完成这一步。心理咨询师会帮助你看到哪些是你对过往经历的体验,而哪些是评价,也会帮助你从你为自己写的人生剧本里走出来,放下剧本中的角色,去重新体验一个新的、更贴近真实的自我。

 

这个过程很神奇,有时让你感觉难以置信:“原来我是这样,我一直以为… …”

 

第三步,接纳负面情绪

 

当谜底被揭开,你可能会很愤怒、羞愧、自责、悲伤… … 

 

很有可能你恨透了那时父母对自己做过的一切,你甚至不想看到他们或者找他们大吵一架,以发泄心中的不满。

 

然而别着急,如果你非常想那么做,没有人可以拦住你。

 

在你发泄之前,需要先学着接纳情绪。生活中,我们往往欢迎好情绪,所以那些不吵不闹、聪明懂事、微笑礼貌的人更受欢迎。可情绪不分好坏,坏情绪也有积极的作用。

 

也许你很疑惑,怎么做是接纳情绪呢?

 

就像你张开怀抱拥抱开心一样,去拥抱那些看起来很糟糕的情绪。别担心被坏情绪颠覆了,坏情绪可不是病毒,拥抱它们对身体没有坏处,相反的,压抑负面情绪才会生病。你会发现,情绪是会流动的,它会来也会走,当愤怒、沮丧、羞愧等经过我们之后,你会感觉到自己成熟了,就像品了一杯美酒,先苦涩后甘甜。

 

第四步,自我整合

 

敢恨的人才有能力去爱。我们越是不敢表达恨意,就越无法感受到什么是爱,因为爱恨本就是一体,就像如果你没感受过什么是好,那么你也不会知道什么样是坏。感受过并接纳了成长过程中我们对父母的不满和怨恨,可以让我们释放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情结。

 

病灶没有了,身体自然健康,情结没有了,情绪自然畅通。

 

这个时候,很多成长过程中和父母在一起的小细节,那些温暖我们的瞬间会自然浮现在眼前。

 

你会发现那个你爱的父母、你恨的父母,其实不过是茫茫人海中再普通不过的一员。他们也曾是个孩子,也曾带着满身的伤,在他们选择留下我们那一刻,他们成为了父母。他们也在尽自己所能的善待我们,虽然有时不尽如人意。

 

父母也会老去,会变得像个孩子一样软弱无力,会生病、会离开… …

 

我觉得走到这一步是一个奇妙的体验,会让人释怀、感慨、看破、放下对父母的执念,爱并不完美,但依然可贵。

 

写在最后:生活并不容易,我们需要允许自己紧张、有压力,同时也需要学习如何从紧绷的状态走出来,理想的状态不是永远放松,而是可以在压力和松弛间自由的切换,就像换频道那样。这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做些努力,不是努力去想改变或者命令自己调整,而是锻炼对自我的觉察,关注自己的感受,接纳自己的情绪,培养一种平和而专注的松弛感。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