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回避型依恋”是什么?
2022-05-27   2485次阅读   5个赞

作者:皮不露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最近朋友A向我倾诉:

 

他和一个女生最近处得不错,也非常亲密。

 

但表白之后,想和对方确认关系,对方一言不合就开始玩消失。

 

这种“撩完就跑”的人,也太渣了。

 

朋友A非常苦恼,他不知道是自己有问题,还是对方有问题。

 

我告诉朋友A,她很有可能是“回避型依恋”。

 

其实,在很多人眼里,“回避型依恋”是“撩完就跑的渣男渣女”,

 

是精通PUA的爱情骗子,是“永远在喜欢不喜欢自己的人”的“作精”。

 

甚至有人骂道:“回避型依恋”根本就不配爱

 

作为典型的“回避型依恋”,我想说,标签别贴太急。

 

我们确实在亲密关系中伤害过伴侣,但这绝不等同于“渣”。

 

我们不是玩弄爱情的玩家,而是被“回避型依恋”玩弄的“注孤生”

 

我们是蜷缩一团的刺猬,在用一生治愈童年。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被误解为“渣”的背后,“回避型依恋”独自承受着什么?

 

01

看上去“渣”

其实是“怕”

 

《奇葩说》辩手黄执中曾一语道破“回避型依恋”的心理机制:“往往越喜欢一个人,越不敢靠近。

 

对于“回避型依恋”,爱情是荡漾在春水中的一轮圆月,一旦伸手触碰,会让沉醉其中的我们幡然醒悟,原来爱情不过是一场幻象。

 

对于内心脆弱、有理想主义倾向的“回避型依恋”,这种美好的幻灭,是无力承受之重

 

这也是为什么“回避型依恋”对某人产生好感后,当对方表达出同样的情感,会产生一种厌恶感,甚至不再喜欢对方。

 

因为我们害怕欣喜退散之后,汹涌而来的失望、受伤和失去。

 

1、撩完就跑,其实是怕失望

 

电影《和莎莫的500天》中,女主莎莫是典型的“回避型依恋”。

 

男主汤姆对长相甜美、气质独特的莎莫一见钟情,不断找机会接近她。

 

在一次聚会上,莎莫毫不掩饰地袒露自己对爱情的看法:

 

世上没有爱情,那根本就是幻想。”

 

“恋爱太麻烦,总会有人受伤。”

 

她可以喜欢上一个人,但并不想被所谓的“关系”束缚,不想成为某人的附属。

 

这让汤姆心灰意冷,认为自己的真爱,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结果,第二天莎莫主动“撩拨”,在办公室送上热吻,二人关系火速升温。

 

两个人做了一切情侣会做的事情,就在汤姆以为终于追到真命天女时,莎莫却说,自己并没有认真

 

在这段飘忽不定的关系里, 莎莫像只若即若离的猫,汤姆越接近,莎莫越逃避,汤姆稍微远离,莎莫又会主动过来挠一下。

 

这就是典型的“回避型依恋”恋爱风格。

 

当汤姆提出想确认关系,莎莫却回避:“不,我喜欢你,但我不想要恋爱关系。

 

最终,莎莫离开,和主动搭讪自己的男子闪婚。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忍不住破口大骂,莎莫是不主动、不负责、不拒绝的 “渣女”。

 

然而,莎莫的冷漠离开,其实是被逼无奈。

 

“回避型依恋”通常是假性独立,冷静而理智的坚硬外壳下,保护着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内在小孩

 

美国心理学家 Twenge 表示:“回避型依恋”内心深处会觉得,自己不能在需要的时候,得到重要他人的照顾。

 

因此,对亲密关系容易持消极态度,或较低期待。

 

当实际冲突发生时,“回避型依恋”会通过关闭情感系统,比如否认依恋需求、远离关系,来减少痛苦。

 

对于“回避型依恋”,我们需要的并非是以关系之名的束缚,而是一段关系带来的实质性安全感。

 

当我们渴望亲密,对方能给予积极回应,当我们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对方能给予自由与尊重。

 

若一段关系无法满足我们的渴求,为了保护内在的小孩,我们只能独自逃离。

 

所谓的“撩完就跑”,其实是害怕失望。

 

正如村上春树所说:“哪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

 

2、冷暴力分手,其实是怕受伤

 

“被你喜欢的人,真苦。”

 

“你真的硬邦邦、直愣愣。”

 

我是比莎莫更典型的“回避型依恋”。

 

正如朋友对我恨铁不成钢的吐槽,作为一名“性单恋者”(Lither),我的心是石头(Lith)做的。

 

我曾暗恋一名男生5年,他表白后,我用冷暴力,亲手葬送了自己的爱情

 

我整个青春期的喜怒哀乐被他的一举一动牵制。

 

我知道他喜欢的歌手、喜欢抽的烟。

 

我在茫茫人海中只看到他的背影,我甚至学会他走路的姿势。

 

我也因为他有喜欢的人,崩溃到高考发挥失常而复读。

 

大二寒假,他向我表白,心跳漏了一拍后,我突然感到恶心。

 

5年的幻想、执念、荷尔蒙,被突如其来的表白付之一炬,朱砂痣瞬间化为一滩蚊子血,但我还是接受了他的表白。

 

确立关系后的日子,比漫长的单恋更让我痛苦,且伴随挥之不去的恶心感。

 

我开始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互动,对亲密接触感到排斥,我开始逃避,不主动回消息,甚至玩消失。

 

我也为自己的冷漠苦恼,我对他的喜欢深入骨髓,却只能远远地望着他

 

这段悬在钢丝上的关系,维持半年后,在我无奈的冷眼旁观中,无疾而终。

 

直到分手,我也从未说过一句:“我喜欢你。”

 

从此,我仿佛受了诅咒,他的身影如同幽灵,成为我的梦魇。

 

他的名字深深刻在我心底,让我再也无法喜欢任何人

 

我对所有主动示好的异性感到恶心。

 

一旦感受到越界行为,我会开始冷暴力,直到对方无法忍受而主动疏离。

 

我甚至因此怀疑自己的性取向。

 

性单恋(lithromantic)是无浪漫倾向谱系中的一种,浪漫只能存在于单方面的恋爱中。

 

我们害怕过度暴露自己的内心。

 

如同“井底之蛙”呆在自己的世界,想象和勾勒对方的世界。

 

似乎一旦跳出这个世界,就会受伤。

 

所以爱情只发生在你身上,与对方无关吗?

 

几个月前,我被一位相识十几年的老友训斥,

 

“你这种爱情也太悲观了。我觉得你太完美主义,导致一顿饭,你只吃前菜。

 

后面还有主食和甜点,你甚至都不敢去试。

 

其实各有各的味道,不一定是坏事。被破坏后,也许会有另一种美感。”

 

我不知如何回复。

 

我是只吃前菜就能饱腹的人

 

那些什么都吃的人,为什么非要只吃前菜的人吃更多食物,最后拉肚子呢?

 

太宰治曾在《人间失格》中写道:“若能避开猛烈的欢喜,自然不会有悲痛的来袭。

 

“回避型依恋”的内心世界脆弱到,哪怕遭遇一丝痛苦,也会顷刻崩塌。

 

3、无度索取,其实是怕失去

 

文豪大家夏目漱石,算是典中典的“回避型依恋”。

 

写下“今晚月色真美”这样含蓄浪漫语句的夏目,实则性格孤僻敏感、暴戾而多疑,他与妻子的爱情算得上是一段虐恋。

 

新婚夜,夏目便对妻子甩下一句十分刺耳的话:

 

“我是一名学者需要不断学习,所以你必须时刻顾及我的一切,希望你能谅解。”

 

一次,夏目出门忘带饭盒,妻子一路小跑赶到夏目面前。

 

夏目面无表情接过饭后,非但没有一句感谢,反而责备她不稳重。

 

面对夏目的无度索取和无端指责,妻子身心俱疲,以至跳桥寻短见,所幸被路人救起,才捡回一命。

 

妻子的自杀,终于换来夏目的自我揭露:

 

虽然内心极度渴望拥有一个家,但他不相信任何人,也不相信自己能有健全的家庭。

 

然而,妻子让他认识到,就算是这样的自己,也会有人来送便当,也会一直陪在自己身边。

 

而自己却害了她,他很愧疚。

 

实际上,夏目在通过贬低妻子,自我暗示:妻子并不值得自己全身心投入。

 

这是一种强烈的逃避倾向。

 

研究表明,“回避型依恋”会表现出愤怒,或通过贬低的方式,向伴侣传递信号:

 

我内心很窒息,希望你能保持一定距离,给我多一点空间

 

有时,内心极度缺爱的“回避型依恋”,还会通过暴力和冷落的方式,试探对方的耐心与忠诚。

 

虽然这并不是真的想逼伴侣离开,但面对杀伤力一发比一发强的子弹,伴侣的内心被伤得千疮百孔。

 

当伴侣真的被逼走时,“回避型依恋”又会暗自神伤,原来自己真的不配被爱。

 

被内心矛盾折磨的“回避型依恋”不是不爱,而是真的无力承担失去的重量

 

身为“回避型依恋”,我们或许就是爱情中的胆小鬼,不敢去爱,甚至爱无能。

 

我们是蜷缩成一团的刺猬,不敢轻易展露柔软的部分,一旦有人靠近,便竖起浑身的刺。

 

可是,又有谁在意,是什么在让我们恐惧不已呢?

 

又有谁在意,我们为什么蜷缩成一团呢?

 

02

我们

是蜷缩的刺猬

 

“回避型依恋”的内心往往会被偏执的“灾难化思维”侵占。

 

会被想象出来的灾难吓退,导致在亲密关系中悲观且多疑。

 

1、内核是自卑:处在悲观情绪的深井

 

“回避型依恋”的内核是自卑,自我价值感往往较低。

 

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觉得自己不能在有所需要的时候,得到他人的照顾。

 

所以对亲密关系有消极的态度和较低的期待。

 

这也是为什么夏目漱石会处处贬低妻子。

 

尽管妻子非常爱自己,但夏目内心认为自己不值得拥有幸福,不相信别人会对自己好。

 

所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自我重要性和自尊的满足。

 

2、不擅长自我揭露:压抑自我,精神内耗

 

“回避型依恋”有压抑情绪的倾向,不擅长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

 

即使遭遇悲伤或痛苦的情绪,也选择自己耗着。

 

越是需要揭露自我时,越是会下意识地压抑,从而让人感到难以接近,难以建立亲密关系。

 

莎莫很少自我揭露,对所有人紧锁心房。

 

然而,当她对汤姆萌生好感后,逐渐放下内心防线,分享自己的秘密,汤姆并未完美回应,这让莎莫感到自己没有被完全接纳。

 

“回避型依恋”的主动接近,珍贵且脆弱。

 

一旦没有及时给予积极回应,我们会认为自己不够好,甚至认为所有人不喜欢自己,而陷入悲观情绪。

 

3、“蛙化现象”:喜欢我的人,不值得被喜欢

 

“回避型依恋”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不够好”,配不上倾注自己所有美好幻想的对方,从而怀疑对方的情意“不正确”、“不可能”。

 

甚至会因为对方选择自己,而认为对方的审美和价值感也低,不再值得被自己继续喜欢,这个过程就是“蛙化”。

 

当苦恋5年的男生突然表白,我在惊讶之余,也在怀疑他是否在拿我当作替代品。

 

直到现在,我也难以释怀,他当时选择我,是否是因为想忘掉那个爱而不得的女生。

 

03

用一生

治愈破碎的童年

 

武志红在《爱为何会伤人》中写道:

 

恋爱的感觉,无非是两句话: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

 

“回避型依恋”终其一生都在与分离、悲伤、丧失有关的破坏能量进行缠斗。

 

不健康的恋爱之于我们,其实是在重演童年梦魇。

 

挥之不去的童年梦魇来自往往原生家庭

 

对于“回避型依恋”,原生家庭给予的,并非是对爱的信心,而是对爱的绝望

 

也就是阿德勒所说的:“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1、缺位的母亲:无法学会去爱

 

“依恋理论”鼻祖John Bowlby认为,人在婴儿时期与母亲的互动方式,会影响往后的人格发展

 

“回避型依恋”幼年时长期被否定和拒绝。

 

对母亲有依恋的渴望时,遭到拒绝而感到痛苦,会过度自我保护,通过“压抑”、“掩饰”等方式回避自身需求。

 

电影《月与雷》中,阿智身边从不缺伴侣,但他无法进入一段长久的亲密关系。

 

女友告诉他:“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

 

阿智从出生那一刻,就注定过上浮萍般飘摇的一生。

 

居无定所的生活,和无法得到满足的母爱,让阿智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

 

不对任何一段感情负责,其实是阿智在重演母亲对于他的态度。

 

他在通过这种方式,补偿那个害怕随时会被母亲抛弃的儿时的自己

 

2、压抑的父亲:一种恐惧的象征

 

对婴儿而言,母亲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父亲则是人生中第一次遇见的“他者”。

 

与父亲关系淡薄,或被父亲的存在所压抑的人,长大后容易把和父亲相处时的不顺利与恐惧感,投射到他人身上。

 

我一直认为,我的存在对于我爸而言,是一种不幸。

 

每当我用力回想幼年时和他相关的记忆,我只能想到那时恐惧的自己,和从没笑过的父亲

 

每次我哭泣,他会怒视我,指着我的脸问我:“是真的哭,还是假的哭。”

 

如果我说真的哭,他就会打我,所以我只能说假的哭,并压抑哭声,闷着抽泣。

 

或许,我对于亲密关系的恐惧,就来自于此。

 

3、弃婴情结:我永远不值得被爱

 

夏目漱石的童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

 

他出生时家道中落,父母并不欢迎他的降生,不久就被寄养,后又被一户卖旧货的穷人家领养。

 

年少时,养父母感情破裂,亲生父母不得不将夏目接回家中,但依然冷眼相待。

 

夏目的童年创伤经历,形成一种“弃婴情结”,让他总感觉自己像一个无法惹人喜爱的弃婴。

 

这导致在亲密关系中,夏目多疑、敏感,且没有安全感。

 

有人说:“父母一辈子都在等孩子说谢谢,孩子一辈子都在等父母说对不起。

 

世界上也许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两个小孩,一个积极小孩,一个阴影小孩。

 

对于“回避型依恋”,某个角落一定存在一把可以解开咒语的钥匙。

 

这需要靠我们内在的积极小孩去寻找,

 

去化解那些破坏性能量,去抚慰内心受伤的阴影小孩,而不是一味逃避。

 

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家和神经科学家莱文博士指出:

 

不管是什么样的依恋风格,建立安全和健康的关系都是可能的。

 

虽然,相较于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在关系中确实会遇到更多困难。

 

如果你是想重拾爱的信心和能力的“回避型依恋”,以下几个小建议供参考:

 

1、停止自我攻击,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

 

自我价值感低,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完美,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认识自己。

 

我们必须理解和接纳自己,需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需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可以尝试对自己说:

 

“我知道你很难进入一段关系,但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对方的错,没关系,慢慢来。”

 

“你现在已经成年了,可以去慢慢调整和拥抱新世界,

 

你的力量会比父母的力量大很多,我相信你可以克服。”

 

“我知道你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这并不影响你值得被爱。”

 

2、链接对“被爱”的矛盾情感

 

当我们对“被爱”感到恐惧,甚至恶心时,这其实只是部分的情感表达,其实还有很多情感未被我们察觉到。

 

下面这个小练习,参考朱建军老师的《滋养和安顿我们的心灵》,可以帮助我们更多了解自己的情感:

 

1. 当我们对被爱感到不舒服时,放松,深呼吸。

 

想想自己的头脑和心会变成两个小人,他们能和你进行对话;

 

2. 接下来,尝试对他们进行提问:

 

问问头脑小人:想一想,你喜欢对方什么?你讨厌对方什么?

 

问问心里小人:体会一下,你喜欢对方时,是什么感觉?你讨厌对方时,又是什么感觉?

朱建军《滋养和安顿我们的心灵》

 

3. 仔细聆听他们的回答,感受他们真实的态度。

 

通过这种练习方式,我们可以清楚地察觉到自己的真实心意,和头脑中正在思考的问题。

 

这两者有时并不一致,但我们经常只会察觉到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但当我们把两者同时列出来时,我们可以进行比较,发现问题所在。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在亲密关系中,除了对爱的不安,我们还有对爱的渴望。

 

虽然有时在不安和恐惧面前,这些渴望显得十分细微。

 

但如果我们不选择忽视,而是去重视。

 

这些微小的对于爱的渴望,也会在心中蓬勃生长。

 

写在最后:

 

“回避型依恋”的爱并非是经不起考验,

 

而是在未经受考验前,就亲手葬送。

 

我们必须知道:

 

纵使不完美,依然拥有爱与被爱的权利。

 

在爱他人之前,我们必须学会自爱。

 

愿我们不再遮掩真实的自我,爱自己的每个部分,不再害怕失去

 

愿在我们下一次伸手拥抱他人时,幸福如期而至。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5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