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谈回避型依恋与人格障碍: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异同
2022-06-10   4061次阅读   2个赞

回避型依恋的个体,是否也会具有人格障碍,这是依恋理论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课题之一。

 

一个回避型依恋的人或者说冷漠型的患者,在依恋理论中被认为,这类个体处在一种连续谱上,这个频谱一端是强迫,另一端是自恋和分裂样。

 

如果达到了精神疾病以及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那么这类个体如果在一个方面比较严重,就有可能属于强迫症或者强迫相关的精神障碍问题,如果偏向另一边比较严重,就有可能具有自恋型人格障碍以及分裂样人格障碍的特点。

 

这其中可能还伴随其他一些精神障碍,比如创伤性依恋障碍以及分离障碍等。

 

但不管怎么说,依恋理论给我们指向的方向就是,回避型依恋一端是强迫甚至偏执性的,一端是自恋以及自闭性的,这是我们理解回避型依恋的非常重要的两个方向和路径。

 

在这个基础上,临床治疗和咨询中,依恋取向的精神分析家整理出了回避型依恋人群的三种模式,就是他们是怎么回避的,三种回避方式。这三种模式就是贬低、理想化和控制。

 

在贬低模式中,这类冷漠型成人被认为是在关系中表现出唯恐亲密的状态,因唯恐亲密而破坏爱情。在一些精神诊断中,这类人群会和自恋型人格障碍重叠,甚至治疗和咨询的方式都会类似。

 

但还是有些区别,比如回避型依恋的贬低,是一种防御性贬低,目的是隔离自己未满足的需求和愤怒的挫败感,把自己保护起来。

 

对于这类人一个很重要的认识就是,他们更多喜欢认定不是自己多完美,而是对方多么不完美,这和自恋者就非常不同。

 

回避型依恋的人群用这种方式目的是防止自己感到羞耻,而自恋者往往用这种方式达到的是让自己感到更多的优越感。

 

所以如果说回避型依恋更多的是强迫性自我依赖,那么自恋者就更多是在强迫性自我关注,自我依赖和自我关注是有很多区别的:

 

如果对方不断贬低你是为随时离开你做准备,让他自己觉得你不那么重要不那么优秀,所以离开你就能心安理得,就可以更好的自我依赖,那么这就更接近回避型依恋而不是自恋型人格障碍,当然,这并不是说自恋者就不会抛弃你,而是这种贬低的根本出发点是有所不同的。

 

上面说了贬低的模式,再说说理想化模式,我们也都知道自恋者会对对方理想化,尤其是在关系开始的初期,科胡特会认为,这源自于理想化双亲影像所导致的对理想化自体客体的一种需求和移情。

 

从依恋理论的角度来看,这类人群是从小明白需要满足父母的需求,自己才能在情绪的沙漠中找到那么一丢丢的绿洲,让父母感到父母自己很特殊,孩子才能避免依赖和愤怒的危险,因为这类父母会不断通过孩子去满足自己的自恋,一旦得不到满足,这种后果是孩子所惧怕的。

 

所以在孩子成年后的依恋关系中,他们采取的比如夸奖赞赏对方其实是一种深刻的回避策略,这就像在意识中把对方强行想象成某种好的样子,而阻碍对方的真实向自己的靠拢,也阻碍自己的真实向对方敞开。相比之下,自恋者的理想化更多的是将对方理想中的优秀作为自己优秀的一部分。

 

所以目的是强迫性的自我关注和满足,而不是回避型依恋人群的隔离和疏离的目的。

 

上述依恋理论视角下的贬低和理想化,这两类模式和自恋型人格障碍是有一些相似和重合的,当然也有细微的不同,这类人群往往还高度伴随分裂样人格障碍的一些特点和倾向,比如离群索居,自闭冷漠,极度缺少亲密关系,对什么好像都提不起兴趣,当然也可能会有持续性的抑郁障碍。

 

所以这类回避型依恋人群为什么和自恋型人格障碍有不少区别,很可能就是因为也伴随了这种自闭、冷漠的分裂样特点,这是许多介绍回避型依恋文章和视频所没有关注到的比较关键的内容。

 

除了贬低和理想化,还有一种模式是控制,这种模式就接近于回避型依恋连续谱的另一端,就是强迫,准确的说是强迫症及相关障碍。在依恋理论中认为,这种控制模式的根源在于从小被父母侵入性的控制要多与拒绝或退缩。

 

这种模式导致孩子也得通过隔离感受的方式,来阻止被侵入被控制,因而在成人之后,也只会用控制来对待关系。

 

这种控制,需要和自恋加以区分。回避型依恋人群的这类控制,目的依然是要达到一种强迫性的自我依赖,目的是把关系控制在自己习惯的冷漠的范畴之中,维护自己的边界安全,这种边界的作用当然还是为了隔离感受,因为早期经验就告诉他们,这种感受不隔离,自己就很难在情感意义上存活下来。

 

在成人后,这类人这像是对父母的一种反抗,去控制的方式给他们类似亲密感的对象,这种控制与反控制,甚至到了关乎自我存在的情绪意义上的生死存亡地步。

 

因为他们的经验和体验中,一旦进入亲密关系就是控制关系,失去控制就意味着失去自我,因为被控制就意味着自我无法生长,自体感无法建立。所以说这类人如果失去控制,失去的是这种自给自足的感觉,甚至会失去自己的身份认同和存在意义。

 

而自恋者的控制,更多的是让自己感受不到对方的存在,把对方体验甚至吞噬成自己的一部分,从而和对方形成一个整体性的个体的去关注他们自己,这里你也可以感受到,都是缺乏共情能力,为什么回避型依恋和自恋者是有所不同的,所以无论是目的还是行为上,自恋者和回避型依恋的控制都是有很多区别的。这需要细细体会和分辨。

 

更多精彩内容,请打开微信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壹点灵心理】,每日关注的前100名,还可以免费领取心理课程、心理测评等相关服务。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2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