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孩子需要回到学校,但不必做一个完美的学生
2025-03-11   1004次阅读   0个赞

 

              孩子需要回到学校,但不必做一个完美的学生                 

在咨询室里,我常常遇到焦虑的家长带着厌学的孩子前来求助。家长们最常问的问题是:"老师,我的孩子什么时候能回学校?再这样下去,他的人生就毁了。"这句话背后,折射出当下教育环境中普遍存在的焦虑:将返校等同于获取竞争力,将学业成绩等同于人生成败。 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家长们自然希望孩子通过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但将教育的意义窄化为分数和升学,恰恰忽视了学校教育最本质的功能——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校园是微型的社会,是对未来生活的预演

 学校教育是一个微型社会,在这里,孩子们第一次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要学会与性格各异的同学相处,要处理友谊中的矛盾,要在集体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些经历是家庭无法提供的,却是未来社会生活的预演。

 在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学习知识,更在学习如何学习。一道数学题的解法可能有多种,一个作文题目可以有不同的视角。这种思维训练,培养的是面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孩子们学会表达、倾听、辩论,这些能力远比标准答案更重要。

 情绪管理同样是在学校中习得的重要能力。考试失利后的沮丧,与朋友争执后的失落,获得表扬时的喜悦,这些情绪体验都是成长的养分。孩子们在经历中学会调节情绪,发展出心理韧性。

 

孩子被分数淹没的付出,应当重新被看见

 当我们过分关注学业成绩时,往往忽视了这些更为根本的成长。我们总是看到孩子停滞不前,但从未好奇在停下来之前的那一刻都发生了什么?

一个孤独内向的孩子,是怎么在热闹的校园里度过了无人问津的一天?

一个习惯自我怀疑的孩子,需要鼓起多大勇气和老师提出回家的请求?

一个在校门口等待父母来接的孩子,如何应对其他同学频频投来疑惑的目光?

一个明知考不好的孩子,却不得不端坐在考场和自己的负性情绪激烈搏斗。

我们的孩子在学校,从未停止尝试控制和管理自己,穷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更好的融入。但这些努力不但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忽视,甚至在孩子自己也觉得这不是什么值得肯定的事情。如果成长的脚印不值得被肯定,那我们的孩子又哪里能够获自信?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将每个孩子塑造成"学霸",而在于帮助他们成为能够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管理情绪的独立个体。这才是我们期待孩子重返校园的真正意义。

 

复学,更像是一场探索山林的旅程

  如果把上学比作登山,山顶只是旅程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登山过程中学会辨认方向(解决问题)、适应天气变化(情绪管理)、与同伴合作(人际交往),以及欣赏沿途的风景(体验成长)。山路有很多条,孩子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路线,甚至可以停下来观察植物、研究地形(发展兴趣和特长)。咨询师关注的是孩子在旅程中是否学会了生存技能(社会适应能力),是否享受这个过程(心理健康),而不仅仅是是否登顶。即使孩子暂时停下来,咨询师也会认为这是探索的一部分,停下来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调整状态,为接下来的旅程做准备。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0个人已点赞

评论(2)

味**

2025-03-19 06:56

写的太好了

应**

2025-03-19 05:19

讲的太好了。

没有更多了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