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家长的情绪调节能力、养育方式如何影响孩子“拒学行为”?
2025-03-27   227次阅读   2个赞

在现代生活中,孩子拒学的问题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当他们进入青春期后,这种情况可能会变得更加明显。家长们往往会感到困惑和无奈,不明白为什么孩子突然对学校产生了抵触情绪。有时候,孩子会因为学业压力大、与同学关系紧张,或者对某些课程感到焦虑而不愿意去学校。家长们可能会尝试各种方法,比如鼓励、劝说,甚至严厉批评,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种情况下,家庭氛围可能会变得紧张,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也可能出现问题,导致孩子的情绪更加低落,甚至出现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其实,孩子不愿意上学并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问题,很多时候,家长的情绪和行为也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想象一下,如果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时,自己也感到焦虑和无助,甚至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孩子可能会感受到这种压力,进而加剧他们的焦虑和不安。

对此,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Junwen Chen博士和她的团队从这样的生活场景出发,探讨了家长的情绪调节能力、养育方式以及孩子的年龄等因素如何影响他们的拒学行为,并于2024年在国际期刊《Behavior Modification》上发表了论文。通过研究这些因素,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拒学行为背后的原因,并为未来的干预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实验流程

为了深入探讨青少年拒学行为背后的原因,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项细致的研究,邀请了106名12至18岁的青少年及其家长参与。这些青少年来自南澳大利亚的公立和私立高中,家长也一同参与了调查。研究的第一步是通过学校的广告招募参与者,家长和孩子们在同意参与后,分别填写了一系列的问卷。孩子们在学校里完成了问卷,而家长们则在家里通过电子邮件完成了他们的部分。研究采用了多种测量工具来收集数据,确保能够全面了解家长和青少年的情绪状态、情绪调节方式以及家长的养育风格。

首先,研究人员使用了抑郁焦虑压力量表-21(DASS-21)来测量家长和青少年在过去一周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这个量表包含了多个问题,参与者需要根据自己最近的情绪状态进行评分,比如“我感到紧张或焦虑”或“我感到情绪低落”。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研究人员可以量化家长和青少年的焦虑和抑郁水平。

其次,研究使用了情绪调节问卷(ERQ)来测量家长的情绪调节策略,特别是他们如何处理负面情绪。这个问卷分为两个部分: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认知重评是指通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看法来调节情绪,而表达抑制则是指抑制情绪的外在表现。家长需要回答诸如“当我感到难过时,我会改变我的想法来让自己感觉好一些”或“我会隐藏我的情绪,不让别人知道”等问题。通过这些回答,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家长在面对情绪时的处理方式。

对于青少年,研究使用了儿童和青少年情绪调节问卷(ERQ-CA),这是专门为儿童和青少年设计的情绪调节测量工具。问卷同样分为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部分,帮助研究人员了解青少年在面对情绪时的应对策略。

此外,研究还使用了儿童养育方式报告(CRPR)来测量家长的养育风格。这个问卷包含了40个问题,涵盖了家长的限制性(即过度控制)和养育性(即温暖和接受)两个方面。家长需要回答诸如“我会通过警告孩子可能发生的坏事来控制他们”或“我会通过拥抱、亲吻和拥抱来表达对孩子的爱”等问题。通过这些回答,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家长在养育孩子时的风格是偏向控制还是温暖。

最后,研究还结合了学校的出勤记录和青少年的自我报告来确定他们是否有拒学行为。拒学行为的定义是每学期缺勤10天或以上,且缺勤原因并非身体疾病。研究人员通过对比学校的出勤数据和青少年的自我报告,确保了对拒学行为的准确判断。

在数据分析方面,研究人员使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来比较有拒学行为的青少年和没有拒学行为的青少年及其家长在情绪、焦虑、抑郁以及养育方式上的差异。此外,研究还使用了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探讨家长的情绪调节、焦虑和抑郁水平,以及青少年的年龄、情绪状态等因素是否与拒学行为有关。通过这些分析方法,研究人员希望能够找到导致青少年拒学行为的关键因素,并为未来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有拒学行为的青少年比没有拒学行为的青少年年龄更大,且报告了更高的焦虑和抑郁水平。具体来说,这些青少年在面对学校压力时,更容易感到焦虑和情绪低落。此外,他们的家长也报告了更高的情绪失调水平,这意味着这些家长在面对压力或负面情绪时,往往难以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这种情绪失调可能会影响到家长与孩子的互动,使得孩子在面对学校压力时,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理解。

通过进一步的统计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家长的情绪失调和青少年的年龄是拒学行为的独立预测因素。换句话说,家长的情绪调节能力越差,青少年出现拒学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年龄较大的青少年也更容易出现拒学行为。这一发现表明,家长的情绪调节能力在青少年的拒学行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青少年的年龄则可能是导致他们更容易产生拒学行为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有趣的是,虽然青少年自身的焦虑和抑郁水平在单变量分析中与拒学行为相关,但在多变量模型中,这一关系不再显著。这意味着,当综合考虑家长的情绪调节、焦虑和抑郁水平以及青少年的年龄等因素时,青少年自身的情绪问题对拒学行为的影响被削弱了。这可能是因为家长的情绪调节能力已经涵盖了青少年情绪问题的某些方面,或者是因为家长的情绪失调对青少年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显著。

此外,研究还发现,家长的养育方式(如限制性和养育性)与青少年的拒学行为没有显著关联。这可能是因为家长的情绪调节能力已经涵盖了养育方式中的某些方面,或者是因为家长在填写问卷时,可能存在一定的社会期望偏差,倾向于报告自己是一个“好家长”。

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家长的情绪调节能力可能是影响青少年拒学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针对拒学问题的干预措施不仅需要关注青少年的情绪问题,还应该帮助家长提升情绪调节能力,从而更好地支持孩子应对学校的挑战。家长应该成为孩子应对学校压力的重要支持者,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减少拒学行为的发生,而不是将自己的情绪压力传递给孩子。必要时,父母需要和孩子一同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人士的帮助,及早做出调整。

 

参考文献

Chen, J., Feleppa, C., Sun, T., Sasagawa, S., Smithson, M., & Leach, L. (2024). School Refusal Behaviors: The Roles of Adolescent and Parental Factors. Behavior modification48(5-6), 561–580. https://doi.org/10.1177/01454455241276414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2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